当四川盆地的暑气与暴雨轮番“侵袭”中江县城南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工地时,四川航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一线建设者们正以“航天速度”与“铁军意志”啃着硬骨头。这座总投资2亿元、占地66.5亩的职教基地,自2024年11月开工以来,历经300余天昼夜奋战,5-8栋主体结构已顺利通过验收,如今已吹响“9月交付”的冲锋号,在装饰装修、总平施工与设备安装的攻坚线上展开最后的冲刺。
党建引领 党员先锋的"智慧攻坚"
项目部22人的管理团队中有13名党员,由他们组成的“神鹰”党员突击队以党建引领攻坚项目建设,用实干交出“党建+生产”双优答卷。
390天工期如何跑出“加速度”?“神鹰”党员突击队的党员们把“实验室”搬进了施工一线。首先将整个工程分解为多个子项目和具体施工任务,按照教学楼、实训楼、行政楼等不同建筑主体以及基础施工、主体结构、装饰装修等施工阶段,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同时,运用项目管理软件对施工计划进行优化和动态调整,充分考虑天气、节假日等因素,预留一定弹性时间,确保计划切实可行。其次通过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每日召开施工例会,各施工班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齐聚一堂,汇报当天施工进度,解决遇到的问题,安排次日工作任务。
每个施工节点,大家都严阵以待,力求做到最好。高支模施工时,6米层高的实训楼施工现场如精密实验室:盘扣式脚手架在bim系统的数字推演中化作“建筑乐高”,数千根钢管如训练有素的士兵列阵,每道卡扣的咬合角度、每根立杆的受力数据都经三维模拟校准,搭起的支架体系像机械齿轮般严丝合缝,相较传统工艺硬是抢出了15天工期。机电安装阶段更似一场“建筑乐高接力赛”:80%的管道在车间预制为标准化模块,宛如提前拼好的积木组件,运至现场后由机械臂精准吊装拼接,焊接量比传统工艺减少40%;BIM技术则像“数字沙盘”,让水电管网在虚拟空间里提前“走一遍流程”,水管与电缆在天花板内如编排好的队列,各按轨迹穿梭,实现零碰撞安装。
红色堡垒 施工一线的"安全密码"
“工期就是军令状!”当盛夏的湿热如蒸笼般笼罩工地,暴雨如鼓点突袭而来时,“神鹰”党员突击队的红旗已插在最高处的脚手架上。
“党员卫士”筑牢安全防线。13名党员认领责任区,签订安全承诺,创新“党员+群众”结对监管模式,开展“隐患随手拍”整改隐患320余项。开设“安全微课堂”实现作业人员培训全覆盖,推行“白天1小时+夜巡2小时”制,创下300余天零事故纪录,争创省市级安全文明工地。
“增效先锋”紧扣航天建筑“大商务”管理理念,以全流程成本管控为核心,党员技术骨干牵头建立“钢筋翻样AI模型”,通过技术优化嵌入商务策划,节约钢材用量20余吨;推行“责任电表”制度,将能源管控纳入商务执行链,照明用电量下降40%;搭建“周转材料共享平台”,以跨项目资源调配落实商务协同,节约租赁成本约15万元。三项举措深度契合公司“两高一低”管理目标,形成了党建引领下的商务创效闭环。
“技术尖刀”破解施工难题。面对万余立方米岩石层开挖的艰巨任务,党员突击队创新“分层破碎+多机协同”模式,引进高频破碎锤提升效率40%,日均破岩500立方米;采用“装配式塔吊基础工法”缩短工期15天,节约成本2万元,施工中严格把控标高精度,确保基底平整度误差控制在±75px以内,分项工程合格率达98%。这支党员占比59%的团队,正以“支部建在项目上”的实践,为工程建设注入红色动能。
职教筑梦 从工地到未来的"红色接力"
“建一个项目、树一个丰碑、惠一方百姓、拓一片市场。”项目不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承载着中江从“劳务大县”向“技能强县”转型的希望。
如今,“工地绿”“航天蓝”与“党旗红”交相辉映,“神鹰”突击队成员依然每天奔走在楼层间,以“工匠精神”雕琢每一处细节。当9月的阳光洒向崭新的职教基地,这里的每一扇窗户、每一条实训流水线,都将成为航天建筑献给革命老区和乡村振兴的“匠心答卷”——他们用汗水浇筑的不仅是楼宇,更是千万农家子弟的技能梦想与一方县域的未来曙光。(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