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7日,随着最后一项验收指标顺利通过,由四川航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航天世源简州新城智能制造工厂建设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完成竣工联合验收。这座占地约6.7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从2024年4月破土动工到全面交付,仅用一年时间便实现了从蓝图到实景的跨越,成为成都东部新区产业升级的标杆性工程。
航天世源简州新城智能制造工厂是四川航天世源科技有限公司响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推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的核心项目。作为航天世源的兄弟单位,航天建筑在项目启动初期便建立高效协同机制,从设计优化到施工组织全程深度联动。面对工期紧、任务重、地质条件复杂等多重挑战,航天建筑发挥EPC总承包优势,克服多项难题,确保了施工进度。
大跨度钢结构厂房施工:高空之上的“巨型积木”
在航天世源简州新城智能制造工厂项目中,2.8万平方米的超大跨度钢结构厂房曾是横在项目团队面前的“拦路虎”。这类总跨度超35米、单榀钢梁重量达9吨的钢结构工程,犹如在高空搭建巨型积木,每一个环节都暗藏技术“陷阱”。航天建筑的项目管理团队在这场“高空挑战”中交出了满意答卷。
超大跨度意味着钢梁需承受更强的弯矩与剪力,对吊装设备与节点构造提出更高要求。成都地区昼夜温差达15℃以上,钢结构热胀冷缩幅度可达20毫米,项目团队通过BIM模拟温度应力,在伸缩缝设置、螺栓孔预留等细节精准计算,避免结构“热胀冷缩”产生裂缝。项目部还引入铸钢节点+高强螺栓组合工艺,将复杂节点转化为工厂预制的铸钢件,现场通过螺栓快速连接,不仅减少高空焊接量60%,更提升节点承载力20%,最终将高空对接精度控制在了5毫米以内。
当数百吨钢材被送上20米高空,每一个动作都如同“高空走钢丝”。针对传统散装法高空作业量大的问题,团队将钢结构划分为68个模块化单元,在工厂完成70%的焊接与防腐处理,现场采用高空滑移法拼装,如同“搭积木”般将单元逐段滑移到位,最终减少高空作业量50%,保障质量的同时达到了优化施工工期的目的。
大跨度钢结构厂房的建成,是航天建筑将新技术融入传统基建的生动实践,每一根钢梁的精准对接、每一道焊缝的细腻成型,都是公司“匠”文化的具体体现。
地坪施工中的“毫米级舞者”
在地坪施工阶段,面对超大施工面,如果采用传统的施工方式不仅需要多人协作,通常还会出现“找平误差大、混凝土凝结不均”等问题,后期修补成本高,容易造成工期延误。经过多方论证,项目部采用了大面积激光整平机来改写这一局面。这台设备搭载激光红外线测控系统,通过接收水平激光信号,实时调整机身下方的整平刮板高度,如同给地面施工安装了“电子眼”。每一次往返作业,都能以±3毫米的精度控制标高,让原本高低起伏的混凝土表面瞬间“服帖”,单台设备单日可完成2000—2400平方米的施工量,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3倍,将人工投入从16人缩减至5人,实现了传统工艺难以企及的施工精度与成型效果,更让地坪施工周期从原计划的45天压缩至20天,为后续施工作业抢出了宝贵的时间。
安全与质量并行铸就新标杆
大跨度施工高峰期,现场有200余名工人同时进行高空作业,安全管理如同绷紧的琴弦。项目部将“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理念贯穿施工建设始终,构建了“制度保障+技术支撑+文化浸润”的立体化安全防护体系。在施工现场设置智慧安监系统,通过塔吊监测、环境监测、人员定位等模块实现安全风险实时预警。针对高空作业、吊装作业等危险环节,采用“双保险”防护措施,如配备防坠器、设置安全警戒区等,确保了施工过程零事故。同时,安全教育培训贯穿项目建设始终。通过开展“三级安全教育”“班前安全交底”等活动,累计培训施工人员2000余人次,覆盖率达100%。同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升全员应急处置能力。
作为简州新城“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的关键一环,航天世源简州新城智能制造工厂建设项目的建成标志着成都东部新区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的新突破,将积极推动东部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当地区域就业和经济增长。未来,航天建筑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航天力量”。(张鑫)